6月5日上午,记者跟随乡干部来到了惊现“神秘掌印”地——叶家祠堂,走近这座古祠堂,记者见到了面这特别的“手印墙”,这些密密麻麻的手印不均匀分布在古祠堂的墙面上,整个墙面凹凸不一。“这里‘手印墙’是我们昨天无意中发现的。”音铿村党支部书记叶长春介绍,当时,他们正和杭州古建筑专家商讨祠堂修缮问题中,走到祠堂后面检查墙面时,看到墙面上这些手印,当时大家感觉很奇特。
这些手印是哪里来?记者采访了当地老一辈人,据他们介绍,音铿村是由桥丰村、大陆村、郑家村和上音坑村四个自然村组成,其中桥丰村是叶家祠堂所在地。当地人流传一句话:“先有太平寺,后有开化县”。有县志记载,太平寺地点就在音铿村。而这栋祠堂以前在桥丰大队时候就有了,叫敦叙堂,村民也称它为“叶家祠堂”,但具体建造时间不详。据他们推算,至少也有好几百年的历史。在文革时期,这座古祠堂经过村民的修葺,改造成了村里的大会堂,之后又作为一个知青点。
▲叶家祠堂正门
“说是老宅会有留下一二个手印,很正常,或许是工匠在制坯过程中,无意间手掌触摸到青砖,留下的,但如此多的手印砖集中在一栋老宅上,则不多见。”音铿村村主任胡革忠指着墙面上的手印说道。“这些墙上的手印很早以前我就见过了。”居住在手印墙隔壁的85岁的老人叶根芝介绍,她在祠堂边老宅里住了80多个年头。在她还是10多岁的时候,每天上下学都会路过这里,当时也没在意,感觉很平常。但具体什么时候有这手印她也说不上来。
手印究竟因何而生?据村里老一辈人推算,这座老祠堂上有手印的青砖都产自本地,但制作年代不详。手印是工匠在制坯过程中,用手掌拍打上去。但究竟有何目的,大家意见不一,有人说是检查砖的质量,有人说是当时由于封建社会只有官窑可以在砖上刻字做标记,而不允许民间砖窑在砖上刻字,所以在砖坯上按下手印,是民间砖窑对自己产品有别于其他砖窑的一种“商标”标示。
祠堂代表着一个家族的祖先,蕴藏着一种质朴的精神动力。它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、文化研究价值。“由于这个古祠堂,年代久远,祠堂内多根立柱已经腐烂,结构前后支开,屋顶上一瓦一砖一梁掉落,是一栋危房,村民们都希望能够重新修缮。”音坑乡党委委员、副乡长郑东红表示,此次修缮以“尊重历史、保留原汁原味”为原则,邀请了杭州的古建筑修复专家,由他们的团队来制定修缮方案,最大限度地做好保护,原汁原味彰显历史风貌。